第439章 参商稻粱计3(第2页)


    蔡曚也不跟蔡延庆多话,直接把卷子当先拿过来翻看。
    他是第一道关口,而蔡延庆是最后拍板的。
    经义不同于策问,答案都在书上,考得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情况。
    十五份卷子,一个时辰不到就已经批完。
    有的是圈,有的是钩。
    好的多加几圈,最差的,则是钩掉后,又划上一个叉。
    排好了自己拟定的名次顺序,蔡曚就将卷子传给了蔡延庆。
    蔡延庆接了过去,只翻了几翻,就把其中的一张挑了出来,对蔡曚道:“这一份未免放得太后面了吧?”
    蔡曚面现冷笑,蔡延庆果然还是看出来了。
    但他也无所谓,一切早有准备。
    随手在卷子上点了两条,都是易经的题目,“转运请看这两条,可是符合先圣之言?”
    ‘当然不符,因为这是张横渠的一家之言。
    ’
    张载在洛阳坐虎皮讲易时,曾经被他的两个表侄夺了位子,没有继续开讲下去。
    但在易经上,他还是有所发明,钻研颇深。
    这份卷子上的答案,跟儒家先贤全然不同,但却分明是张载的学说。
    蔡延庆当然知道,他还知道这是谁的卷子,“先圣无释义,注解皆是后人所撰。
    这份卷子虽然别出新意,但未必没有道理。”
    “其余被黜落的卷子,他们的答案难道也是未必没有道理?”
    蔡曚反问着。
    蔡曚拿着张载与《五经*》释义不同的地方来出题,就是为了要确认韩冈的所在,并且将之黜落。
    与只考策问的殿试不同,在地方解试中,经义的顺位在策问之前。
    如果经义不过关,策问写得再好也没用。
    不过蔡曚并没有将被挑出来的这一份卷子,肆无忌惮的列为最后一名。
    这份卷子上,除了有关易经的两条外,其他八条其实都没有什么问题。
    而排在五、六、七位的三人,其实都是对了八条,所以就被列为第八。
    蔡延庆不说话,却去翻了翻前面四名的卷子。
    一看之下,就指着第四名的卷子,“这一句不通吧,怎么能算对?”
    要挑刺很容易,就算是十题十中格、被列为第一的卷子,也不是每个字都跟书本上一样。
    而要在对了九条的第三名和第四名中找出一个毛病,将他们与后面的四名降为一个等级,并不是什么难事。
    蔡曚的语气变得深沉起来:“下官觉得这个答案只是略有不同而已,本意还是符合圣人之言。”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