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0章 观摩王斗练兵(第2页)


    如果他们愿意售粮,保安州的物价便会下降不少。
    其实保安州的居民只是以前饿怕了,多积点粮,手上有银子。
    也多买一点粮,只是下意识的一种心理举动罢了。
    经过定国将军的告令后,他们也是普遍拥护,粮食存多了。
    就变陈了,霉坏了,其实不是什么好事。
    定国将军设立官店,发行粮票,便是以后饥荒,大伙也不怕。
    定国将军不会让大家饿着的。
    因此告示发出后,保安州的物价节节降落。
    至于东路各处的物价高,却是缺乏粮货的缘故。
    大明整个北地连连大旱,灾祸横行,每年粮食都在减少,有粮仓之称的江南之地,由于过度商业化,百姓宁愿种植丝麻棉花或烟草等物也不愿意种粮,最后导致他们自己粮食都不够吃,又谈得上什么支援北方?
    东路各地情况便是如此,北地粮食连连欠收,大股流民出现后又进一步影响粮食的生产。
    这粮货一年比一年少,物价一年比一年高就可以理解了。
    东路的怀来,延庆州等地,这是其中缩影一部罢了。
    要解决东路这一问题,或许要等几年后境内农牧大兴才能好转。
    目前为止,除了王斗大力向境外买粮外,只能靠自己库中存粮支持。
    好在王斗银子不少,认识粮食比银子有用之辈也不普遍,王斗手中的银子,目前还能派上用场。
    当然,王斗的官店有优先向军户百姓购粮的权力,而且作为稳定粮价,减少百姓损失的存在,不免与一些粮商利益发生冲突。
    此时很多商人手法,便是秋粮收购价格定得非常低,等青黄不接时,他们的粮食贩卖价格又定得非常高。
    对军士与军户的手段也是如此,军士有发银子,向商人买粮时便需付出高价。
    如果他们向朝廷缴税需要克银时,他们手中粮食又不值钱了,反正商人总有他们的套套手段。
    特别明末大粮商往往就是大地主,掌握庞大资源,灾年时期囤积居奇,抢购赈灾粮,然后抬高市价出售,再低价收购土地。
    往往一次灾荒过后,很多地方的土地大多数被他们巧取豪夺走。
    一般而言,朝廷都斗不过这些商团。
    对王斗来说,古代商人在当时社会起的正面作用,远远不能抵消他们的反面作用。
    这也是古代重农抑商,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,任何一个有头脑的君皇,都不可能抬高商人的地位。
    好在东路的大商人此次被王斗一扫而空,而且东路现在也不是一个粮源,而是一个“吞噬物”
    ,只有商人从外地运粮进来,很少有人运粮出去。
    出现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,可能要过几年王斗治下农牧大兴之时。
    王斗还有时间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八月中时,东路还设立了一家钱庄,由幕府财政司掌控,同时联合境内几家钱庄,主要向境内商人士人放贷,利息优厚,鼓励他们投资实业。
    放在往日,这当然要与境内的高利贷者发生剧烈冲突,而这些高利贷者往往又是各地豪强,大商人。
    大地主,大军阀诸类的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