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八六章 又出幺蛾子的高丽使节


    原本定于翌日举行用以接待高丽使节的隆重典礼,硬生生被往后延迟了半个来月。
    倒不是说宋国君臣有意要晾一晾高丽人,而是对方此行所带来的消息实在太出人意外,宋国上下需要时间来全面评估一下此议中所隐含的利弊。
    政治上、特别是军事上的事务,还需要听取一下远在河东前线的枢相童贯的意见,不过生意上的事情就好办多了。
    这厢高丽人刚刚进献上一百万贯的定金(十万两黄金),那厢赵佶便迫不及待的下旨东南数十相关军州,各自按份额将国库中的粮草运往明州以待装船。
    单从这件事情上来看,宋廷的效率可谓高得惊人。
    最引人注目的价格问题,也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,最终谈拢:其中陈粮按照年份,三石粳米卖价四两银子到四两五钱不等。
    而新粮则是一口价,一石二两银子。
    关于这个价格,均高于双方的心理预期。
    就朝廷来说,这个价格比之稳步上扬的市场价虽低了些,但东南地区是产粮区,价格本来就卖不出北方的时价来,这次又是在产粮地的门户明州卖粮,而且谈的是量大从优的批发买卖,其次还带些扶持番邦小弟的意思在里面,所以赵佶和蔡京都认为这笔生意做得。
    甚至后来蔡京还曾试过探金富轼,想知道这笔生意是一次性买卖呢,还是长做长有?
    至于梁山方面。
    肯定是占了便宜的。
    这个价格不说要比自己在民间自行收购要来得便宜,而且收货周期要短得多,这一点对于稳固新兴的领土的梁山泊显得至关重要。
    况且。
    因此前梁山泊在市场上收购四百万石粮食的大动作,导致眼下市面上的粮食价格涨得太离谱。
    此时山寨几位军师的意思,不约而同的都有杀杀这股涨价风的想法。
    一笔买卖,既然双方都觉得满意,接下来一切都好谈了。
    此后金富轼提出购买五十艘五千料的大型海船来接收这批粮食,迅速被大宋朝廷恩准了,最后以一万贯一艘的友好价格成交。
    甚至赵佶还大手一挥。
    彰显出大国天子的败家气概,按订单原样奉送了五十艘同等规模的大海船与高丽国。
    以表彰其恭顺之意。
    据说这个消息还引来一段插曲,兴奋的乐和献宝也似的将这个消息报之王伦,却引来对方轻描淡写的一句“吐槽”
    :
    “区区三五十万的造船成本,在两千万的生意面前。
    连半成的回扣都不到,谁说这昏君是个傻子?”
    插曲归插曲,就在金富轼忙于与破例出面参与谈判的蔡京讨价还价之时,高丽使团中的其他成员们,也没有闲着。
    其实要说宋徽宗这个昏君,优点也不是没有。
    虽说其答应往高丽派遣学子,但也没搞甚么强行摊派,而是让学子们自愿报名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